▲ #懶媽讀書 | 03 ▲
每每收到來自媽媽的諮詢,
詢問的內容總不脫離以下困擾:
孩子不收玩具、亂丟東西、找不到物品,
因此親子間的衝突不斷。
/
懶媽今天要分享的書籍,
是墨刻出版社近期針對親子收納議題推出的新書。
#讓孩子主動收拾的親子收納術
作者小堀愛希,不只是收納整理顧問,
更是二級建築師、室內設計師。
/
懶媽最喜歡這本書的撰寫角度,
一般的親子收納書,
多從空間、物品的角度出發,
但小堀愛希的出發點,是孩子。
/
▌孩子無法自行或主動收拾,必有其原因。
作者開宗明義便說明,
孩子無法行整理的兩大原因,分別是因爲:
① 心理層面的害怕
② 生理層面的限制
前者害怕做不到、無法達成父母預設的結果。
就算做了,只要做不好就不會被稱讚,
因此毫無成就感。
後者則是孩子的生理發展還不到位。
我們有時都忘了,孩子其實真的還小,
他們力氣不足、身高不夠,
後設認知能力也與成人相異。
成人覺得水到渠成的事情,
對孩子來說卻是難以跨越的難題。
/
▌清楚問題何在,才有辦法對症下藥
作者針對孩子無法收拾的兩大原因,
提出六大守則,讓收納變得更輕而易舉。
▲ 生理層面限制 ▲
🔸 動線安排
物品的收納位置,最好把握兩個小要點,
☆ 使用的場所與使用的物品相鄰收納
☆ 準備托盤或工具箱讓孩子方便搬運整理完的物品
🔸 固定位置
固定物品的位置,才能養成物歸原位的動作,
跟習慣的養成一樣。
☆ 收納位置分門別類
☆ 透明或半透明收納盒附標籤
🔸 符合身型
孩子的骨骼股肉都還未發展成熟,
選用符合他們能力的物品,
才能讓孩子的收納動作事半功倍。
☆ 選用孩子能輕鬆開關、移動的收納用具
☆ 收納位置該在孩子觸手可及、觸目所及的地方。
/
▲ 心理層面害怕 ▲
戰術應用中,攻心為上。
要改變孩子的收納習慣,
除了調整收納動線、位置外,
也要尊重他們,並透過以下守則,
激發、鼓勵孩子自動自發的行為習慣,
讓整理收拾變得有趣,不像工作或責任般那樣無趣。
🔸 角色分配
每個家庭成員都是這個居家環境的負責成員之一,
所以要先規劃好孩子管理的物品及整理的區域。
☆ 決定孩子負責整理的區域、打掃工作
☆ 完成任務後,對孩子表示真摯的謝意
🔸 討論去留
與孩子一起討論、決定超出收納空間的物品該如何處理。
透過這樣的方式,帶領孩子面對物品、學習如何決定物品的去留。
☆ 定期處理超出收納空間的玩具、書籍、衣物
☆ 一定要與孩子一起討論、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決定
🔸 溝通交流
家長與孩子是平等的存在,溝通時很重眼神交會,
也不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。
相信孩子可以,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常宣導的概念。
☆ 相信孩子可以獨立收拾
☆ 誇獎孩子努力的過程,而非只看結果
/
▌收納非難事,開心最重要
懶媽最喜歡本書最後介紹的遊戲收納法,
很推薦給各位媽媽,利用更輕鬆有趣的方式,
將整理收納的概念帶入生活中。
———
我是文青懶媽,
熱愛親子共讀創造回憶的高雄整理師。
剛剛好的理想生活推廣者。
因為懶,所以傾心研究不用整理的整理、
唾手可得的收納。
手把手帶你整理,
打造符合生活需求的居家空間,
而後有餘裕,以優雅的姿態愛自己。
暫定每週二五固定更新,其它日子隨意。
#文青懶媽
#高雄整理師
▫️▫️▫️▫️▫️▫️▫️▫️▫️▫️▫️▫️
歡迎
《按讚》讓懶媽知道自己的文章對你有幫助
《留言》跟懶媽聊聊天或分享自己的觀點
《分享》希望更多人能一起享受生活的餘裕
《私訊》望能以旁觀者清的角度為你解憂